本文基于2003年至2019年企業杠桿率的季度面板
數據,從具有代表性的采掘業、制造業、房地產業、零售業出發,從貨幣
政策及其傳導中介的角度探討貨幣政策對非
金融企業杠桿率的影響,就杠桿的期限結構進行探討,并且針對不同的經濟狀況討論貨幣政策對非金融企業杠桿率的差異性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第一,貨幣政策對企業杠桿率的影響呈現出期限結構差異性,即對企業的短期負債率的抑制作用較為顯著,而對企業的長期負債率卻幾乎沒有影響;第二,在寬松的貨幣政策下,作為傳統貨幣政策工具的公開市場操作通過影響準備金與基礎貨幣規模的方式,拓寬企業的信貸渠道,促進企業杠桿率的上升;第三,相比正常情況,緊縮的貨幣政策在經濟基本面較差時對企業杠桿率的抑制作用較小。針對本文的研究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第一,在利用緊縮的貨幣政策降低企業長期杠桿率時,更應當權衡思考穩增長與去杠桿之間的均衡取舍;第二,對企業杠桿率與經濟增長之間進行取舍時,可以考慮
創新貨幣政策工具,通過改變中介效應的方式對過高的企業杠桿率進行精準打擊,以便更好地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同時控制企業杠桿率,防范與化解系統性風險;第三,在新冠疫情期間,政府可以在穩增長與防風險中暫時對穩增長給予更多的側重,當經濟基本面逐漸恢復之后,再對企業杠桿率進行更精準有力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