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與行》雜志現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
數據庫入庫期刊,中國人民
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來源期刊,《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紅旗文摘》轉載來源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CNKI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維普網、龍源期刊網、超星數字
圖書館全文收錄期刊。
本刊期待高端作者惠賜新稿,歡迎廣大中堅骨干學者提供精品力作,也鼓勵學術基礎扎實、發展潛力突出的名校博士研究生用心努力鉆研、踴躍投遞習作。
1.來稿請登錄本刊網絡采編系統進行實名注冊提交,不必郵寄打印稿和光盤。作者登陸系統注冊后需提交兩個附件(Word形式),即匿名文稿版(只含題目、摘要、關鍵詞、中圖分類號、正文、注釋和參考
文獻)和完整信息版(除匿名版內容外,還包括署名、單位和部門、城市和郵編、基金項目、作者簡介,以及作者電話、郵箱、收刊地址及郵編等聯系信息)。匿名文稿版文件名采用“論文標題+投稿日期”,完整信息版文件名采用“作者姓名+論文標題+投稿日期”。須以作者本人賬號投稿,他人賬號代投稿件不予受理;合著文章宜由第一作者投稿,由第二作者投稿的須提供第一作者電話和郵箱以便本刊聯系核實。本刊不設第三作者,也不設“通訊作者”。如因特定用途而對刊發期限有明確要求,請在完整信息版內主動說明;本刊強烈建議作者提前3個月左右投稿,投稿時要求在2個月內發表的本刊一般不能安排,請改投其他刊物以免誤事。
2.稿件須符合下列標準(不符合標準的來稿將直接篩除不予審稿):
(1)為保障學術水準,文章第一作者須具有(社科類,下同)中級專業技術職稱或碩士研究生(含在讀)以上學歷。
(2)文章內容須在本刊用稿范圍內。本刊不發下列稿件:非哲社領域;軍事;領導講話,時事評論;工作指導(含對策建議);教學探討(含人才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含高校德育、學生工作);政工研究(含基層黨建、行業黨建);體育技術,音樂舞蹈,
美術設計;圖書情報,文物檔案;少數民族語言,外語;以計算、考核為主的經濟(含統計)稿件和管理(含會計)稿件,以數學模型、函數公式為主的稿件,以問卷調查、整理分析為主的稿件,數字、圖表過多的稿件;以應用對策研究為主、缺乏理論深度和學術性的稿件;針對個別單位和特定地域的稿件(含個案研究);綜述、述評類稿件。
(3)文章須嚴格遵守學術規范、學術道德,不得有剽竊、偽造、篡改、不當署名、一稿多投、重復發表、拆分發表、虛列參考文獻、轉引謊標直引、過度引用等不端行為,重復率需控制在10%以下。
(4)篇幅8000~12000字為宜,低于8000字者需特別優秀且不少于7000字。
(5)文后參考文獻至少3條,同時注意避免過多過濫;盡量限制注釋的條數和字數。
(6)文章(完整信息版)須按本刊選定的規范格式(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技術規范-2006》為主)完整標明每個作者的單位和部門、城市和郵編,第一作者的出生年份、性別、民族、籍貫和職稱、學位、研究領域;提供規范的摘要(500~600字,避免自我介紹、自我評價和引言模式)、關鍵詞(精心選擇3~5個)、中圖分類號;準確列示文章研究課題的基金項目信息(須列具體課題名稱及編號。確無課題名稱或編號的請主動說明情況。一般不超過兩個項目;不得濫掛與稿件內容無關的課題);規范標注參考文獻和注釋。具體格式可參看采編系統提供的模板及本刊近期刊發的文章;參考文獻及注釋規范等更多細節請執行《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技術規范-2006》及《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2005》。
3.為提高投稿命中率,文章在學術內容方面應高度重視以下要點:增強問題意識,切實有的放矢,莫做文字游戲;增強創新意識,鮮明突出己見,不要翻炒冷飯;跟蹤學科動態,站在前人肩上,切忌閉門造車。
4.本刊審稿周期為1個月。作者可登陸采編系統查看審稿進展情況。作者有特殊情況需撤稿的,請即時通知本刊,撤稿通知可發到zhiyuxing111@163.com,也可致電0451-82808211。
5.本刊已入編中國知網系列、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數據庫,其收錄論文作者著作權使用費與本刊稿酬一次給付。凡不同意編入此類數據庫的稿件,請在來稿時聲明。
6.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有關規定,凡向本刊投稿者,皆被認定遵守上述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