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戲劇》,月刊,1959年10月由
中國戲劇協會上海分會創辦,是當時全國兩家戲劇刊物之一。著名戲劇家于伶、劉厚生等先后擔任該刊主編,"文革"前夕,該刊因發表京劇《海瑞上疏》
劇本等原因被勒令?
1979年1月,《上海戲劇》復刊,仍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主辦,先后由著名戲劇家于伶、姚時曉、何慢、鄭拾風、趙萊靜等主持編輯部工作。1987年,經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同意,《上海戲劇》雜志正式建社,直屬上海市文聯,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
作為一份戲劇專業刊物,《上海戲劇》自創刊以來,始終堅持黨的文藝路線、方針、政策;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堅持"雙百"方針和"兩為"方向,堅持為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繁榮戲劇
創作,促進戲劇理論研究,培養和造就當代戲劇藝術家隊伍而努力工作。多年來,該刊發表了《雞毛飛上天》、《海瑞上疏》、《留守女士》、《商鞅》、《貞觀盛事》、《星星之火(新版)》、《大路朝天》、《廉吏于成龍》等很多優秀劇本。在理論研究方面也發表過很多有影響的文章,如曾連續發表黃佐臨關于寫意戲劇理論的專論;發表過關于"大作意識"的理論文章,為京劇《曹操與楊修》、淮劇《金龍與蜉蝣》的演出作了理論準備;發表過關于上海三位
劇作家趙耀民、趙化南、羅懷臻上世紀90年代戲劇創作的評論文章,對推動上海戲劇創作的繁榮與發展,起了開啟先聲和總結提高的作用。此外,該刊還發起并開展過大量有關戲劇藝術問題的專題討論,均產生了較大影響。
1989年,上海戲劇雜志社發起并主辦"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并于1990年開始進行首屆評選工作。在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及市委宣傳部的領導、支持下,目前這項評獎活動已升格為上海市政府的正式文藝獎項之一。
此外,上海戲劇雜志社還于1987年與華東其他6家省級戲劇刊物聯合發起并主辦國內第一個戲劇文學獎"田漢戲劇獎",目前已舉辦19屆,參加單位也已擴大到全國14家戲劇刊物,并得到中國田漢研究會和田漢基金會的指導和資助,成為全國較有影響的戲劇文學獎,對繁榮戲劇文學創作及評論、扶植戲劇創作新人,起了重要作用。
《上海戲劇》(月刊)創刊于1959年,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管,上海市文藝期刊中心主辦,是戲劇專業學術性刊物,刊登戲劇理論與研究論文,探討戲劇文化,介紹戲劇名家及劇本新作。主要欄目:專題、劇評、視界、雜說、書香、劇人、看臺、藝談、專欄、劇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