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研究—— 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是由中國科學院大學創辦的跨學科、綜合性的學術期刊,面向國內外發行。本刊開設“工程科學與技術”、“工程管理”、“工程評論”、“工程哲學”、“工程
教育”、“工程社會學”、“工程史”、“學術動態”等欄目,發表相關研究論文、筆談、書評,并將利用少量篇幅發布有關工程研究的學術信息。歡迎學術界同仁不吝賜稿。
聲明:
本刊歡迎具有新觀點、新理論、新方法的論文,尤其歡迎從跨學科角度、從工程與社會互動的視野探討工程科技發展與工程
實踐問題的高層次研究論文。
來稿一經錄用,將通知作者繳納相應的版面費。稿件刊登后,按規定支付作者稿酬,并郵寄2本當期雜志。
本刊遵循匿名審稿制度,“三審”定稿。本刊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如作者事先無特別聲明,本刊對所錄用稿件擁有如下著作權的使用權:修改權、復制權、匯編權、發行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
本刊只接受專投本刊、未公開發表過的稿件,請作者在稿件文末標明“本文專投《工程研究》”字樣,來稿不得侵犯他人知識產權。
本刊已加入“萬方
數據—— 數字化期刊群”,并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及CNKI系列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等收錄。這些數字資源系統及其鏡像系統將對外提供信息服務,本刊作者的文章使用費包含在稿酬中,隨同稿酬一次性給付。作者如不同意文章被收錄,請在投稿時聲明,本刊將另行處理。
投稿要求:
1. 字數要求:學術論文6 000~12 000字;書評與筆談3 000字以內。
2. 投稿方式:通過本刊網站(http://jes.ucas.ac.cn)上的投審稿系統。
3. 格式要求:
(1) 題 目:中、英文。
(2) 關鍵詞:3~8個,中、英文。
(3) 摘 要:中文300字左右,英文150實詞左右。
(4) 作者信息:包括全部作者的姓名、工作單位全稱、所在城市、郵政編碼、出生年、性別、學歷、職稱、研究方向,以及至少一名作者的E-mail。
(5) 計算公式、數據、圖、表:務必核對準確。
(6) 基金課題:來稿如獲得研究基金或課題資助,請在論文首頁左下角注明課題的名稱和編號。
(7) 參考
文獻:采用順序編碼制,根據國家標準《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7714—2005)的要求在論文中進行標注。
按正文中引用的文獻出現的先后順序連續編碼,并將序列號置于方括號中。
同一處引用多篇文獻時,只需將各篇文獻的序號在方括號內全部列出,各序號間用“,”隔開。
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獻時,在正文中標注首次引用的文獻序號,并在序號的“[]”外著錄引文頁碼。
參考文獻著錄格式(示例):
[1] Fasbender A, Reichert R, Geulen E, et al. Anynetwork, Any Terminal, Anywhere [J]. 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1999, 6(2): 2230.
[2]錢學森, 于景元, 戴汝為.一個科學新領域: 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及其方法論[J]. 自然雜志, 1990, 13(1): 310.
[3] Koen B V. Discussion of the Method: Conducting the Engineer’s Approach to Problem Solving [M].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0.
[4] Gildsmith A. 未來無線系統設計面臨的挑戰[C]//美國國家工程院. 工程
前沿. 中國工程院,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 編譯.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5: 6771.
[5]殷瑞鈺, 汪應洛, 李伯聰, 等. 工程哲學[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60.
[6]徐匡迪. 樹立工程新概念, 推動生產力的新發展[G]//杜澄, 李伯聰. 工程研究: 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4: 48.
[7]WEC. Global Energy Scenarios to 2050 and Beyond [EB/OL]. (2002-07-20)[2009-03-15]. http://www.worldenergy.org/wecgeis/ edc/scenario. asp. 2002.
電話(傳真):010-882526710
信箱:jescas@ucas.ac.cn
網址:jes.ucas.ac.cn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玉泉路(甲)19號中國科學院大學綜合樓317室
郵編: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