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光學報》創刊于1980 年,月刊,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中國物理學會發光分會主辦,發光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協辦,是一本以發光學、凝聚態物質中的激發態過程為專業方向的綜合性學術刊物。現任名譽主編是徐敘瑢院士、范希武研究員和王立軍院士,主編是申德振研究員,副主編是江風益院士、劉益春教授、湯子康教授、徐春祥教授和張洪杰院士。自創刊以來,《發光學報》不斷發展壯大,被國內外多個知名數據庫收錄,包括EI、Elsevier Scopus、INSPEC( 英國《科學文摘》) 、CA( 美國《化學文摘》) 、CSA( 美國《劍橋科學文摘》)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 CSCD) 、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 CSTPCD) 、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 CSTJ) 等。進入新時代,《發光學報》致力于反映本學科專業領域的科研和技術成就,及時報道國內外最新進展,開展學術討論和交流,助力我國發光學科的發展。
光作為信息和能量載體,見證和承載著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從遠古的鉆木取火、鏡花水月、《墨經》中的針孔成像,到牛頓三棱鏡分光、楊氏雙縫干涉、愛因斯坦光電效應,再到現代的量子光學和
激光技術等等,對光的追尋、認知與利用激發了人類的無限遐思,奏響了科技發展的主旋律。在認識物質發光的過程中,人們發現: 許多溶液分散態的發光單分子形成分子聚集體時熒光減弱甚至消失,呈現出聚集導致發光猝滅( 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ACQ) ; 然而,有趣的是恰恰相反,有些另類分子,其單分子發光弱或完全不發光,聚集后卻展示出發光增強現象。這一反常的聚集誘導發光( Aggregationinducedemission,AIE) 現象由中國香港科技
大學唐本忠院士首次提出,并發展成為重要的科學理論。二十年來,聚集誘導發光研究不僅為解決聚集態發光猝滅和高效固態發光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而且推動了聚集態發光研究向應用領域的轉化。在聚集態發光的征程中,AIE 聚焦于分子“越聚越亮”和分子集體所賦予發光體的新性質與新功能,開啟了聚集態發光的科學前沿研究。現階段,聚集態發光已逐漸深入到分子與激發態電子調控、介觀聚集態結構、宏觀材料物性與器件性能等領域,涉及多學科交叉的科學問題,存在巨大的
探索思辨空間。在該背景下,《發光學報》特別推出“聚集態發光”專題,從分子科學與聚集態科學的視角,關注聚集態發光的設計理念、調控機制與應用領域的最新進展。
現公開向廣大專家學者征集“聚集態發光”領域的原創性研究論文。
專題客座主編: 唐本忠院士( 中國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
曾澤兵教授( 湖南大學)
已約請撰稿專家: 李振教授( 武漢大學,天津大學)
朱亮亮教授( 復旦大學)
陳洪敏教授( 廈門大學)
秦安軍教授( 華南理工大學)
朱為宏教授( 華東理工大學)
征稿范圍:
1.新型聚集態發光分子的設計制備與表征,如有機小分子、聚合物、生物大分子、超分子、金屬/共
價有機框架、納米材料等;
2.聚集態發光光譜學和發光機制的研究,如超快/時間分辨光譜研究、激發態光學理論、以及固態
分子運動和空間共軛相互作用等;
3.聚集態發光新模式,如室溫磷光、多光子激活發光、力致發光、圓偏振發光、簇發光、放射線發光
等特殊發光模式;
4. 聚集態發光功能材料應用,例如以發光二極管等為代表的光電器件、顯示技術、生化分析與成像、環境監測、生物技術、
醫學診斷與治療、安全防偽、光學信息存儲等。
5.其他與聚集態發光相關的研究。
征文要求:
1.研究論文或綜述( 中英文均可) ;
2. 截稿日期: 2020年12月31日;
3.網上投稿:http://www.fgxb.org/( 請在作者備注一欄中標注“聚集態發光”專題投稿) 。
聯系人: 郝老師
電話: 0431-86176851
郵箱: fgxb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