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明
(一)來稿文責自負,發表時署名聽便。切勿一搞多投,否則我刊有權追究。我刊發稿時有權對來稿進行修改,不同意者請注明。
(二)2個月未見我刊錄用通知者,可自行處理。無論用否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
(三)本刊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萬方
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以及其他電子數據庫。作者如不同意將文章入編,投稿時敬請說明。
(四)本刊不收取版面費、編校費等任何費用。
二、相關要求
(一)來稿篇幅以在0.5~1.5萬字之間為宜;稿件要求論點新穎,字體規范,標點正確,引文無誤;文章層次一般不超過五級,用序號用一、(一)、1、(1)、①表示。
(二)來稿須提供作者簡介,內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別、工作單位、職稱、學位、工作單位及詳細通訊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電子信箱等。
(三)來稿如系基金資助產出的文章,須注明基金項目的年度、具體名稱和項目編號。
(四)來稿須提供300字左右的論文摘要。摘要主要摘出文章的主要觀點,或選摘出文中最重要、最有新意的某一個或兩個觀點,是客觀地把文中的觀點擺出來。摘要不舉例證,不敘述研究過程,不作自我評價。
(五)來稿須提供3~8個關鍵詞。關鍵詞是反映文章最主要內容的術語,是用來描述文獻資料主題和檢索文獻資料的情報搜集的標準化語言詞匯,選詞以最能迅速、準確地搜集到該篇論文為原則,如人名、作品、術語等。
(六)來稿中的注釋與參考文獻分別排列。注釋是對文章篇名、作者及正文中某一特定內容的進一步解釋或補充說明,統一采用尾注,排在文章之后,參考文獻之前,序號用數字加中括號標注(如[1][2]……)。參考文獻是作者
寫作論文時所參考的有關圖書資料,按在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排于文末,序號用1.、2.……標注。
各類注釋及參考文獻的編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1.專著
責任者(責任方式)/題名/卷冊/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頁碼。
*責任方式與題名之間一律用冒號;責任方式為“著”可省略。
示例:
潘魯生:《美在鄉村》,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86頁。
*有多位責任者時,只保留第一責任者,其他人用“等”字概括。
示例:
唐家路等編著:《設計藝術學概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95頁。
*中譯本著作,譯者作為第二責任者放在題名之后。
示例:
喬納森·M.伍德姆:《20世紀的設計》,周博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9-431頁。
2.析出文獻
析出文獻責任者/析出文獻題名/(見)文集責任者(責任方式)/文集題名/卷冊/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頁碼。文集責任者前的“見”在不產生歧異的情況下,可省略。
示例1:
張道一:《藝術學的研究與方法》,見潘魯生主編:《藝術學之道——張道一從教六十年及藝術學思想研討會紀念文集》,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1年,第61-72頁。
示例2: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全集》第9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325頁。
*文集責任者與析出文獻責任者為同一作者時,可用省去責任者。
著作、文集的序言、前言有單獨的標題,可作為析出文獻來標注。
示例:
黃仁宇:《為什么稱為“中國大歷史”?——中文版自序》,《中國大歷史》,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第2頁。
3.連續出版物(期刊、報紙等)
(1)期刊
責任者/文章題名/期刊題名/出版年、卷期或出版日期。引用中國大陸以外出版的中文期刊時,應在期刊題名后括注出版地。如果需要,引用期刊時,也可標注頁碼。
示例:
趙農:《論藝術傳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
*同一種期刊有兩個以上的版別時,引用時須注明版別。
示例:
董占軍:《艾多爾·索特薩斯:設計界的畢加索》,《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3年第1期。
*中國大陸以外出版的中文期刊應在刊名后括注出版地點;刊名與其他期刊相同,也可括注出版地點,附于刊名后,以示區別。
示例:
王晴佳:《中國二十世紀史學與西方——論現代歷史意識的產生》,《新史學》(臺北)第9卷第1期,1998年3月,第55-82頁。
(2)報紙
責任者/文章題名/報紙題名/出版日期或卷期(附出版年月)/版次。
示例:
陳池瑜:《中國畫的本質:寫形兼寫意》,《中國美術報》2016年12月2日,第23版。
4.外文文獻
引證外文文獻,原則上以該文種通行的引證標注方式為準。
引證英文文獻的標注項目與順序與中文相同。責任者與題名間用英文逗號,著作題名為斜體,析出文獻題名為正體加英文引號,出版日期為全數字標注,責任方式、卷冊、頁碼等用英文縮略方式。
示例:
Randolph Starn and Loren Partridge, The Arts of Power: Three Halls of State in Italy, 1300-160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niversity, 1992, pp. 19-28.
5.未刊文獻
責任者/未刊文獻題名/文獻屬性/編號/收藏單位/頁碼(選項)。
示例:
王拓:《墨斗的傳統造物藝術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11年,第17頁。
6.電子文獻
電子文獻包括以數碼方式記錄的所有文獻(含以膠片、磁帶等介質記錄的電影、錄影、錄音等音像文獻)。其標注項目與順序:責任者/電子文獻題名/更新或修改日期/獲取和訪問路徑/引用日期(任選)。
示例:
王明亮:《關于中國學術期刊標準化數據庫系統工程的進展》,1998年8月16日, http://www.cajcd.cn/pub/wml.txt/980810-2.html, 1998年10月4日。
7.轉引文獻
責任者/原文獻題名/原文獻版本信息/原頁碼(或卷期)/轉引文獻責任者/轉引文獻題名/版本信息/頁碼。
示例:
章太炎:《在長沙晨光學校演說》,1925年10月,轉引自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823頁。
8.古籍
古籍既有傳統的刻本、抄本,也有具有
現代出版形式的標點本、整理本、影印本,情況比較復雜,可根據古籍形式的不同選擇標注方式。
(1)抄本或刻本
標注順序:責任者與責任方式/文獻題名(卷次、篇名、部類名)/版本/頁碼。其中篇名、部類名為選項。原刻本標注版本信息,頁碼有兩面,標注時應注明,用a、b或上、下區分。
示例:
姚際恒:《古今偽書考》卷三,光緒三年蘇州文學山房活字本,第九頁a。
(2)標點本、整理本、影印本
點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古籍為現代出版形式,引用時可參照現代著作(包括析出文獻)的標注方式,其標注順序:責任者與責任方式/文獻題名(卷次、篇名、部類)(選項)/出版地點/出版者/出版時間/卷冊、頁碼。
作為文獻題名的一部分,卷次、部類名及篇名應與原著保持一致,卷次用漢字數字標識,部類名及篇名用書名號表示,其中不同層次可用中圓點隔開,原序號仍用漢字數字。
點校本、整理本、影印本的卷冊系根據現代印制需要劃分的,與原文獻卷次不同,為便于讀者查找,也可置于頁碼之前(選項)。
點校本、整理本、影印本應標注現代出版信息(出版地點、出版者、出版時間),也可在出版時間后注明“標點本”“影印本”等。頁碼通常為現在的印刷頁碼,用阿拉伯數字標識。
示例:
《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三·吳汝綸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標點本,第44冊,第13444頁。
*唐宋時期的地方志多系私人著作,可標注作者;明清以后的地方志一般不標注作者,書名其前冠以修纂成書時的年代(年號);民國地方志,在書名前冠加“民國”二字。新影印(縮印)的地方志可采用新頁碼。
示例:
萬歷《廣東通志》卷十五《郡縣志二·廣州府·城池》,《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42冊,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第367頁。
(3)古籍中的析出文獻
析出文獻:析出文獻責任者/析出文獻題名/文集責任者與責任方式/文集題名/卷次/出版信息與版本/頁碼。
示例:
管志道:《答屠儀部赤水丈書》,《續問辨牘》卷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8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第73頁。
(4)引用古籍與夾注的使用
正文中引用先秦諸子的著作或少量引用傳統經典古籍中的語句,可適當使用夾注,而不用采用頁下注的形式。一般只標書名和篇名,用中圓點連接,用圓括號括注,緊隨引文之后。在正文中不宜多用夾注,二是夾注應盡量簡短。
示例:
莊子說惠子非常博學,“惠施多方,其書五車。”(《莊子·天下》)
9.再次引證時的項目簡化
同一文獻再次引證時只需標注責任者、題名、頁碼,出版信息可以省略。
示例: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全集》第9冊,第326頁。
10.間接引文
間接引文通常以“參見”“參閱”或“詳見”等引領詞引導標注項目,應標識出具體參考引證的起止頁碼或章節。“參見”“參閱”或“詳見”后不加冒號。標注項目、順序與格式同直接引文。
示例:
參見邱陵編著:《書籍裝幀藝術簡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8-29頁;張秀民:《
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31-32頁。
11.引證著作、文集的序言、引論、前言
*序言作者與著作、文集責任者相同。
示例:
李鵬程:《當代文化哲學沉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序言”,第1頁。
*責任者層次關系復雜時,也可以采用內容性注釋的方式,通過敘述表明對序言的引證。為了表述緊湊,可將出版信息括注起來。
示例:
見張道一為唐家路著:《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所作的序,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