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自2008年第1期起采用《綜合性期刊引證技術規范》,特向投稿者強調以下事項:
一、文章的作者應寫明: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職稱及學位等項目,其前以“作者簡介:”作為標識,置于篇首頁地腳。
二、稿件應標明工作單位全稱、省(區)、
城市名、郵政編碼,加圓括號置于作者署名下方。
三、來稿應附英文標題、2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和3-5個中英文關鍵詞,置于正文之前。
獲得基金資助的文章應署“基金項目:”,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并在圓括號內注明基金項目編號。
四、注釋或參考
文獻(即引文出處):本刊采用“注釋”體例和“參考文獻”(著者一出版年)體例兩種,各學科論文可視情況自行選定這兩種引證體例中的一種。“注釋”采用順序編碼制,在引文處按論文中引用文獻出現的先后以阿拉伯數字連續編碼,序號置于方括號內;“參考文獻”則在正文中括注著者一出版年及頁碼(作者,出版年代:頁碼)。注釋或參考文獻一律置于文末。
其格式為:
(一)注釋體例
1、專著:責任者(責任方式)/題名/卷冊/譯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頁碼。
示例:張志建:《嚴復思想研究》,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55頁。
2、析出文獻:析出文獻責任者/析出文獻題名/(見)文集責任者(責任方式)/文集題名/卷冊/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頁碼。
示例:王賡武:《東南亞華人的少數民族》,見姚楠編:《東南亞與華人--王賡武教授論文選集》,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86年,第196頁。
3、期刊文章:責任者/文章題名/期刊題名/出版年、卷期或出版日期/頁碼。
示例:劉英德:《明清文學史觀散論》,《北京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第32頁。
4、報紙文章:責任者/文章題名/報紙題名/出版日期或卷期(附出版年月)/版次。
示例:李大倫:《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性》,《光
明日報》1998年12月27日,第3版。
5、外文文獻:責任者/題名(斜體,析出文獻題名為正體加英文引號)/出版日期/責任方式、卷冊、頁碼等用英文縮略方式。
示例:J.Honna,Military Politics and Democratization in Indonesia,London:Routledge Curzon,2003,p.9.
(二)參考文獻(著者一出版年)體例
參考文獻的標注項目與上述“注釋體例”大致相同,但參考文獻因頁碼己在正文中標注,故沒有頁碼一項,而且將出版年移至責任者之后。
示例:(1)亨廷頓,1998:《第三波--20世紀后期
民主化浪潮》,劉軍寧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 W.Krieger,1945,“Races and Peoples in the Philippines”,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Vol.4(2).
(3) Turner, Bryan S., 2002,"Religion and Politics: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Citizenship,"in Engin Isin&Bryan Turner(eds.),Handbook of Citizenship Studies,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五、頁下注是對正文中某一內容的進一步解釋或補充說明,置于當頁地腳,用圈碼標識。
六、以上各項及其他的詳細寫法請參閱本刊。